当孩子学会“读心术”之后

来源:育栋教育

时间:2019-05-10

点击:183

  先来看一个小实验——糖果任务
  研究者向孩子们出示一个糖果盒子,问他们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。孩子一般都会说是“糖果”。这时研究者打开盒子,孩子看到里面实际上放的是铅笔。
  研究者再把盒子盖好,然后问孩子,“如果现在从外面进来一个小朋友,你们猜猜他会认为盒子里面放的是什么呢?”
  4岁的孩子基本能回答是“糖果”,但3岁孩子却回答说里面是铅笔。也就是说,3岁孩子似乎还不能洞察自己和他人的心理,他们意识不到先前自己曾认为盒子里面是糖果。

  普遍来说,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“读心术”。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,要如何体会孩子的这种心理变化并正确地加以引导呢?

  生活是最好的“实验地”
  生活本身呈现了许许多多有关心理理论问题的情境,而体验是孩子对生活的一种亲身经历,他们会慢慢地去关注、评价某一事件或人物并形成自己的经验。所以家长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亲身去体验,并引导孩子学会心理换位、角色换位,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,感受他人的内心状态。
  例如——
  让孩子洗一次碗,体验父母干活的感受。

  看见邻家的宝宝不小心摔倒了,你可以问孩子:“宝宝怎么了?宝宝为什么会这样呢?”这能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他人的感受。

  故事是最好的“教材”
  给孩子阅读故事时,要注意引导孩子关注人物的内心状态,多用启发性的问题来促进孩子对人物心理状态的理解和运用。此外,你还可以让孩子按自己的理解把故事复述下来,以加强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,因为语言在儿童发展“读心术”时担任着重要角色。
  例如你可以这样做——
  【故事】妈妈到幼儿园去接彤彤回家。走了几步,彤彤要妈妈抱。妈妈说:“彤彤大了,不好再抱了,再抱就难为情了。”可是,小孩说:“不嘛,我脚痛嘛!”妈妈没办法,只好抱起彤彤。这时,彤彤班上的小朋友拉着爸爸的手走过来了,小朋友看着彤彤笑了。彤彤赶紧和妈妈说:“妈妈,我要下来走。”

  故事讲到这里,你可以问孩子:“彤彤的脚真的痛吗?她下来是不是脚不痛了?她为什么不要妈妈抱了呢?”等等,这些问题可以看到孩子是否会读妈妈的心,能否识破故事主人公彤彤的掩饰行为,并启发孩子去思考别人的内心想法。

  同伴是最好的老师
  心理学家邓恩曾指出,2~4岁期间儿童之间的交往增长非常快,说明这个时期,孩子通过与同伴交往学到的知识可能更多于与成人交往学到的知识。成人在跟孩子交谈时一般会认为孩子缺乏交流经验,因而会给孩子留有一定余地,而同伴交谈时,其他伙伴并不会给孩子留有余地。
  因此,重视同伴交往,会促使孩子对双方的知识、信念和看法进行清晰地思考。有研究发现,那些在交往中孤立的孩子,在适应他人观点时有特殊的困难。
  猜糖游戏——
  一个小朋友先把双手放在背后藏糖,他可以把糖捏在右手,也可以放在左手。接着伸出两个拳头,让其他同伴猜他的哪个拳头里有糖。猜对的那个人就可以获得这颗糖。
  在这个游戏过程中,小朋友们会猜测对方的想法,例如说“我想你会猜这个手”,有时在动作上还会做些假象,掩饰他的真实安排,有的小朋友甚至还去猜对方对自己的想法,比如会说:“我想你会以为我变了”之类的话,在游戏时能做到随机应变。

 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内容来源网络,如涉及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!

  • *
  • *
  • *

留言列表

育栋七巧板由张柯老师主编,是国内一家以七巧板传统
文化和现代幼教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研发和推广的幼儿园特色教材。